2023年3月6日—10日,我按照学校组织部的安排,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举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字化赋能专题培训班的学习,培训期间,听取了8场专题辅导和讲座,参观了上海G60科创走廊和中共一大会址,完成了规定教学任务,并顺利结业。这次学习培训对我来说,是人生职业生涯中最后的一次学习,未去之前,感觉上海交大和我们同属985大学,也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两校之间虽有差距,但也不会很大,但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无论在发展的速度、科研教学的实力、办学的理念、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次培训还是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上海交大其前身是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高校之一,现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全国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且为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同时也为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当时由于极少一部分交大师生畏惧"荒凉落后"陌生的大西北,"不愿割舍大上海"的情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大西迁,使得交通大学"整体搬迁"的初心变成了后来的主体西迁,上海仅仅剩下船舶系和锅炉专业。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校的批复及教育部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由此产生,此即标志着交通大学西迁历史事件的正式结束。
交大西迁后,留给上海的力量很单薄,但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上海交大在全国的声誉和影响力远远超过西安交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就是上海交大抓住了改革的每一次机遇,正如上海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所总结的那样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交大的崛起,除了地处繁华的大上海具有区位优势之外,交大的每一步前行都倾注了交大领导班子和师生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发展的印记,交大始终秉承“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传统,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在人才引进方面,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始终坚持引育并重的方针,他们认可华为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相对彻底,权利下放到位,激发了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交大二级学院改革的缩影,基本诠释了交大改革的成效,感觉他们的改革相对彻底,权力下放的也到位,学院经费使用,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资产购置,后勤保障等均具有高度的自主权,特别是每年有10多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因完不成考核自行离职或被辞退,且很平稳,确保了教师和科研退伍的不断优化和更新,我们学校要做到这点比较难,但随着我们引进人才步伐的加快,可以阶段性学习;另外一点,学校对学院班子的考核是五年一个周期,重在目标考核,淡化年度考核,感觉这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科研任务有一个周期,克服了短期效应,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不愿代课且科研有专长的人员允许支付一定的经费购买课时,这部分经费用于支付教学效果好的授课老师,总的来讲,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走活了一盘棋,这点对于地处核心大城市的上海有其特殊性,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是学校高度重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作为保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真正达到了让数字多跑路,教师少跑路的初衷。
上海交大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讲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他们一是升级教育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座,实现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设施,全面支持“教、学、管、评、研”创新发展;二是优化平台优质资源服务和供给模式,构建教育大资源体系,创建平台资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共给服务模式;三是探索数字化条件下新型教育数字模式,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四是强化数据在教育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数据大脑”,注重数据应用中的安全和伦理问题;五是全面提高师生数字化素质与技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建设在现代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面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进一步把现有设备和资源的优势整合,打通各个信息资源的通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再一点,要补充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力量,克服现有人员短缺的不足,真正为服务学校数字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现代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