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培训»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数字化赋能专题】(18)韩苏建:培训心得体会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数字化赋能专题】(18)韩苏建: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韩苏建        发布日期:2023-03-30     浏览次数:

     

二十大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为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快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校党委组织我们走进上海交大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数字化赋能专题培训”。一周的培训时间虽短,但通过上海交大各位老师系统的介绍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上海交大快速发展与进步,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密切相关,数字化转型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了一批顺应时代变革新兴专业的诞生,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生态,也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新活力,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办学资源和人才吸引力长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校作为国家建设的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在办学治校中沿着党中央指明的方向加快建设的步伐,按照我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推动我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服务于国家农业领域重大战略性工作和干旱半干旱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成为我们每位高校管理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校长期在偏离区域核心城市办学,可利用办学的有效资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与核心城市信息共享的距离越来越近,组织开展联合攻关、线上教学等变得越来越便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必须被管理者所掌握,才能在学校整体创新上用好此技术,提高效能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未来算力将成为研究型大学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越来越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像上海交大这样的中国顶级大学就组建了一支40人的算力团队为学校前沿学科高性能计算提供服务保障,解决了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技术屏障,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新的成果比比皆是,一批实用性成果利用上海有利的区位优势快速形成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也换取来更多的办学资源。我校作为一所涉农高校,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变革也需要管理者去深度思考。给传统专业前加上“智慧”不等于智慧专业,其内含应结合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规划,当然了新的专业总是在探索中不断进步的,不能一开始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但全员的信息化素养教育应提早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引入,有利于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融合工作的开展,上海交大实践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十分必要。

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20多年建设与发展,网络基础设施都具有了一定规模,但在应用上高校之间还存在着不小差异。数据作为信息时代重要产物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新组建了数据局也充分说明数据的重要性。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是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必须引起重视,通过信息技术发掘数据潜在价值是各位管理者应该深度思考问题。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数据的应用与管理,做到一数一源,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这是数据应用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数据治理工作,但进展都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还是过去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治理起来十分困难,但这项工作又比去做,绕不过去。上海交大实践中采用了一种技术服务专员的模式,人员隶属信息中心,但工作岗位在一些核心数据源头单位,围绕需要开展的数据治理工作,通过应用服务系统项目建设带动部门的数据治理工作开展收效很好。过去财务报销一直是他们教师提意见较多的事项,他们结合智能报销系统建设,打通财务与科研等多部门数据壁垒,在一网通办平台上打造了“交我办”校级APP,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掌上办”、“一码走校园”,而我校在这方面与上交大还是存在不小差距。我校也有个人电子码,具备了一定功能,与支付等还不能实现共享,学校各自为战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还未完全杜绝,数据治理的难度和广度还很大,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数据治理需要时间和经费支持,同时也需要部门工作的大力推动,谈治理不能只讲责任,要结合为部门服务和工作效率提高进行布局和谋划。上海交大经验告诉我们,各业务主管部门是主体,因为他们更了解数据用途和价值,也关乎着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和责任的划分,网络中心只能从技术上提供更好的服务,顺应部门的需求并站在学校的层面统一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有利于数据治理工作开展,也更容易体现治理的价值。

总之,信息化工作推进需要领导重视,要有经费保障,要配备充足专业队伍,要有顶层规划,要协调推进,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要以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