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培训»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20)裴志超:培养“知华友华”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20)裴志超:培养“知华友华”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国际学院 裴志超        发布日期:2023-05-06     浏览次数: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4月下旬,我有幸赴浙江大学参加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培训班”学习。先后聆听高校领导及专家们8场专题报告,实地参与2次现场教学。特别是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沈杰教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报告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现场教学使我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结合此次学习与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如何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及高质量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实践平台和重要驱动的积极作用。我校地处“一带一路”桥头堡,按照学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12345”发展思路中的5个标杆建设,其中创建助推“一带一路”标杆为我校来华留学教育制定了目标,即形成西农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力争获得留学生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将学校打造成“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访学的品牌基地。基于此,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标杆”规划目标,国际学院应在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建设中,着力构建“知华友华”农科高素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知华友华”高层次农业人才。模式具体思路包括三方面:

一、创新知华教育方法,提升对华认知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借鉴中国课程思政改革经验,通过“三三融入”创新知华教育方法。①“三种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丰富教育内涵:在汉语课程中融入历史元素,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实践课程中融入农业元素,建成一批特色课程。②知华教育融入三个课堂,拓展教育形式:发挥第一课堂知华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活跃第二课堂,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开展传统节庆文化体验、参加文体竞赛活动等;丰富第三课堂,发挥试验示范站育人功能。组织留学生走进都市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感知多元中国。

二、完善专业培养体系,提升专业素养

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针对留学研究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构建“六六联动”专业培养体系,包含专业教学体系,即“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师资队伍+育人平台+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和质量保障体系,即“规范学术道德+制定学位标准+教学督导+导师评价机制+学业预警+信息化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以专业教学体系质量目标为导向,多维监控反馈,保障实现专业培养高质量目标。①优化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弥补专业短板,强化过程考核预警;②选聘院士、教学名师担任留学生导师,导师团队“传帮带”合力帮扶,强化指导;③发挥“旱区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化育人平台作用,强化科研能力。

三、强化 “三农”社会实践育人,实现友华助华

以“认知-认同-践行”理念为指导,构建留学研究生“五位一体”感知“三农”发展和“三维并举”助力乡村振兴双链融合的“三农”实践育人体系。①依托我校获批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等,承办国家级“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听、观、询、品、谈”五位一体的感知体验形式,聆听报告,参观新农村,询问百姓生活,品尝科研新产品,畅谈活动感受,让留学生了解多元中国。②组建留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志愿服务、农技推广、文化交流“三维并举”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在陕西合阳县乡村小学开展英语支教等活动。③学校建立留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将“留学生感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列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六大行动计划之一。

国际学院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创新开展来华留学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知华友华”高层次国际人才,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推进国际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农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