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干部工作» 韩苏建:学习、吸收、提高――马里兰大学管理干部培训体会

韩苏建:学习、吸收、提高――马里兰大学管理干部培训体会

作者:         发布日期:2011-09-01     浏览次数:

     

为了提高我校管理水平,适应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需要,提升现代大学管理者素质与能力,今年78月,我校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举办了第二届管理干部培训班。就本次培训学习,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主要学习收获

(一)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马里兰大学是一所具有1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综合大学,1856年以农学院最初创建为基础,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前60名的知名大学,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是马里兰大学中的旗舰学校,校园占地1200英亩(约48564亩),校园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全美最大的的七个校园之一。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和茂密的森林,以及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有在校学生35000人,有13个学院,75个系及研究所,111个本科专业,96个硕士和博士项目与专业,这与我校未来发展的规模基本相当。

据资料介绍:美国从在19世纪6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第一次大变革,时至今日,全美有三千多所高等院校,教师八十多万,在校学生近两千多万(据2005年统计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比例为60%多,拥有80%多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的实力雄踞世界之最,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体制、思路、做法等值得借鉴,但其固有的制度缺陷和教育日趋商业化倾向等弊端应引以为戒。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利与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中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方面有共同点,也有根本不同之处;如何吸收人类高等教育文明成果,剔除其糟粕,办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大学,值得我们深思。通过此次培训考察,我们既提高了鉴别力和判断力,又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了当今一流大学的管理知识,深切认识到办好一所大学,无不凝结着大学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二、从马里兰大学看美国高等教育

(一)马里兰大学简介

马里兰大学成立于1856年,1916年成为美国马里兰州的州立大学,是美国大学联合会60个成员之一。马里兰大学以科研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当地乃至全美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任校长莫特的治校理念有四条:一是推进知识创新;二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开展科技创业;四是倡导大学国际化。

(二)马里兰大学及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1、自主办学,依法治校

美国教育的行政管理分为四个层次: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学区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或教育机构。联邦政府教育部职权有限,主要职责是按国会意图向各州分配教育拨款,以及向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等;各州的教育部负责制订全州的教育政策,并领导所属机构在州内贯彻实施。

美国公立大学实行董事会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在各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招生录取方面:根据本校招生人数和专业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招生标准,主要根据SAT成绩、高中学习成绩、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情况以及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情况,由学校自行录取。

在资金筹措方面:少部分来自州政府拨款,大部分通过向学生收费、社会募捐或向有关部门争取科研项目拨款等。同时,学校把需捐款额分摊到各学院负责完成。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自行设计课程,实行学分制。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其他课程,拓宽知识面。

在教师聘任方面:自主确定岗位职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并自主招聘,既保持教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又形成激励机制。

2、灵活教学,注重质量

学校普遍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开设大量跨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模式上普遍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型大学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具体措施有四:其一,制定大学生研究活动计划及项目,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其二,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其三,开展研讨式学习,通过大量研讨式课程(Seminar),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大学生。其四,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校规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在一定条件下转系或选择有兴趣的专业。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不符合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据统计淘汰率高达30%。另一方面,学校在没有上级下达学生就业率指标的压力情况下,成立了人力、财力资源雄厚的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3、严格聘用,人本管理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严格招聘、广纳英才。学校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聘任标准、终身聘任等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但是为了保证教师的职业安全,研究型大学对教师聘任实行“终身职”。一般而言,在受聘助7年后有机会得到“终身职”。二是民主参与,自主管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学校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掌管学校的财政、校务和选聘校长等大权;教授会则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学术事务,以及与学术有关的教师人事选拔、任命等重大事项。教师参与学校的学术事务管理包括招生录取、课程安排、教学工作和教师的聘任或晋升等。这种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方式发挥了教师在学术管理中的优势,保证了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三是学术优先,质量第一。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学术价值是选用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学术才能和潜力,既使他在道德上情操高尚、行为端正,工作勤恳、那也没资格任教。四是注重激励,以人为本。从教师的长远发展和自身需要出发,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如适时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学术休假制度等。学校在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时,还充分考虑到女性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

4、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美国大学最重要的品质是迎着风险追求创新。如美国研究型大学脱胎于欧洲,但美国将欧洲尤其是德国模式融入美国本土后通过改革创新,很快青出于蓝胜于蓝。另一个例子就是MIT最近以一亿美元总经费计划将2000门课程(包括课本、演讲稿、笔记、习题、答案等)无偿地网上公开。充分体现了MIT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领域进发的决心和傲居世界工科领导者地位的信心。在美国,任何一所大学只有致力于创新,对社会需要有着最迅捷的反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高等教育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全美最优秀的大学中约85%属于私立大学,私立大学为美国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当然,美国高等教育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学校被迫到处筹款,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并导致学费不断提高;一些“终身职”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有的大学为了追求盈利,降低门槛招揽学生,弱化教学内容和过程,大学文凭贬值;有的教授只关心科研,不愿意教学,而聘请非正式员工的“教匠”应付教学等等。

三、美国校园建筑和管理给我们的启迪

(一)未雨绸缪,做好校园规划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硬件支持,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投入产出效益。马里兰大学在建校初期政府就给予大量的土地,学校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现在的规模,校园建筑风格始终如一,就好像提前规划好了的一样,即使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和地位,依然显得用地的宽松。另外其校园的道路交通网和随处可见的停车场以及绿化地也体现了其校园建设规划高度的前瞻性。这一切非常值得发展中的我们借鉴。

我校在建校的民国时期,从西农校园规划看,无论是一环、二环、三环的道路网,还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布设,都比较合理,也使校园显得非常和谐,后来这种规划被打破了,四处乱建的楼宇使得目前原校区总有许多不和谐的感觉。1999合校后学校班子高度重视校园建设规划,先后制定了510年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从目前已建成的南、北校区看,南校区基本上是按新规划进行建设,整个校园环境比较优美,而北校区则显得有些苍老,好在今年校党委和行政班子对我校的校园建设规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在后续建设的同时对老校区进行整治,拆除一些危旧房屋,改善路网,加强校园环境整治以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利用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的契机新征了土地,为今后学校发展创造条件,做到未雨绸缪。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质量

美国公立大学有着和我们类似的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他们所有的项目都必须经过州政府或联邦政府的审批,自筹资金可能学校的自主权会更大一些。建设项目都要经过招投标程序,其中100万以内可由学校直接委托。学校也设有专门的基建规划管理部门,但相对我们人员较少;校园建设实行了项目管理,但主要依靠的是施工企业和监理的管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非常细,过程管理非常规范和严格,每个工程都有过程档案资料,记录的也非常详细,报表中体现的工程信息一目了然,而且全面;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体现的比较全面,空间的有效利用发挥了建筑的最大功效;材料选择比较耐用,大部分建筑都是钢结构;施工质量比较好;工程工期一般较长;建设成本比较高;建筑物基本采用全空调控制,相对能耗较大。

通过对比发现我们的基建项目管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首先应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执行。虽然在这一方面我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我校大规模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开发了基建管理软件,但比较起来感觉到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在项目前期论证和过程管理方面,制度还不够精细,监督和操作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是如何提高管理者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强调和改进的重要方面,再好的制度要靠人去执行,没有了责任心,就等于没有了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总结过去,尽可能用管理的制度要求,推进管理者的责任心,同时结合学校改革,加强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教育,提高我校基建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体会,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学习的先进经验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成果,并带领本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质量将是我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